中新經緯4月19日電 題:“奔跑”的馬拉松產業,正在悶聲發大財
作者 李昕陽 前瞻產業研究院高級編輯
“感覺全國都在跑馬拉松!”近期,有不少網友在社交媒體上發出這樣的感慨。
2023年春天,國內馬拉松比賽強勁復蘇。據公開報道,僅4月16日周末,包括北京半程馬拉松、上海半程馬拉松、武漢馬拉松、南京江島半程馬拉松等在內,全國有18場A類馬拉松賽事鳴槍起跑。周日當天,參加A類賽事的跑者便達到了六位數,這還不包括其他級別的路跑賽事。
復蘇的賽事激發了跑者熱情。2023年,北京半馬共2萬個參賽名額,報名人數卻超過5萬人,分別來自27個國家和地區。上海半馬報名人數達到近7.9萬人,比2019年、2021年兩年報名人數總和還多。武漢馬拉松,有9.1萬名跑者爭搶9000余個參賽名額,中簽率為10%。
疫情退去,馬拉松運動似乎又迎來發展春天。
快車道上狂飆的馬拉松經濟
在經濟學上有個概念叫“馬拉松周期”,指的是當人均GDP超過5000美元之后,一個國家的多個城市會以“馬拉松賽事”為依托,進入全民路跑的體育消費黃金周期。
而中國達到人均GDP5000美元是在2011年,在這個節點的3年后,中國馬拉松進入了快速發展階段。
目前,中國馬拉松產業主要消費群體是城市中等收入群體,35-50歲人群是參與馬拉松運動的主力軍。
眾所周知,跑馬拉松是需要一定經濟實力的。從跑鞋、腰包、太陽鏡、智能手環等跑步裝備,到參加比賽門票酒店機票,都是一筆不小開銷。按跑友圈一般標準,“硬核玩家”的跑友花的年度開支要達到20000—50000元。
一項參與人數眾多、個人投入金錢不小的運動,必然會形成一定產業規模,從而帶來巨大經濟價值。
不少企業早早就盯上這塊運動經濟蛋糕,爭相入場布局。據前瞻研究院不完全統計,中國目前大約有超過6.7萬家企業狀態為在業、存續、遷入、遷出的體育賽事活動策劃相關企業。2019年,體育賽事活動策劃相關企業的年注冊量達到頂峰。
馬拉松賽事收入來源主要由三部分組成:政府補貼、報名費和贊助費用。其中,贊助收入是馬拉松賽事收入的主要構成部分,占據賽事收入的50%-60%;政府補貼約為每場100萬—200萬元,如果是國際賽事最高補貼300萬元;賽事的報名費收入一般為幾百萬元。
在成本上,馬拉松賽事的成本包括賽事獎金、賽事運營以及賽事營銷。其中,大部分收入都用在了賽事推廣和運營方面。一場比賽下來,運營的企業毛利潤能達到百萬元。
圖表1:馬拉松賽事的成本和收入
從“國內馬拉松第一股”智美體育的發展,足以看出馬拉松經濟的“瘋狂”。
智美體育于2011年進入中國路跑市場,如今已形成賽事運營、體育營銷、賽事轉播、場館運營全產業鏈運營模式。截至2022年,智美體育已累計運營200余場大型城市馬拉松。
將業務重心轉為馬拉松的2017年,智美體育的財報顯示,當年其運營了“奔跑中國”16站賽事,平均毛利達到391.5萬元/場,如果將馬拉松產生的周邊毛利均計算在內,一場大型馬拉松賽事的毛利將超過600萬元。
悶聲發大財
馬拉松的產業衍生收益不直接體現在賽事收入中,但其規模卻遠大于賽事直接收益。
中國馬拉松產業已形成相對完善的產業鏈。上游包括賽事行政管理、賽事運營、賽事宣傳、慈善活動等;中游包括跑者、賽事和城市組成的馬拉松賽事;下游為賽事贊助、賽事組織培訓、場地運營、保險服務、醫療康復等產業。
圖表2:馬拉松產業鏈
除上游賽事運營公司賺得盆滿缽滿,馬拉松經濟帶來的城市經濟效益也不可小覷。
在這些賽事中,政府往往是推手角色。政府會把馬拉松賽事作為城市營銷工具,借此提升城市知名度和影響力,促進當地交通、旅游、零售貿易等相關產業發展。
以2018年成功運作馬拉松賽事的廈門為例,據統計部門分析,廈門馬拉松比賽給廈門企業帶來的營業收入逐年增加,僅2019年就為廈門帶來直接經濟效益達1.71億元,帶動經濟效益2.12億元,綜合經濟效益達到3.83億元。
而到產業下游,不少企業也通過贊助馬拉松賽事來從中分得一杯羹。在國內數以千計的馬拉松比賽中,賽事級別越高,就會越受贊助商青睞。
國內馬拉松賽事贊助商遍及餐飲住宿、房地產、銀行金融、保險等行業,其中華潤怡寶、特步、京東等作為馬拉松贊助商的身影頻現。
華潤怡寶和運動品牌特步兩家企業贊助馬拉松賽事數量逐年增長(除2020年疫情),2019年,華潤怡寶共贊助馬拉松賽事136場,特步贊助馬拉松賽事共計53場。
特步就是借助馬拉松產業完成轉型的。因為其在馬拉松及路跑賽事領域的重點投入,促使其在鞋類與服裝類產品營收在整體拉高。
此外,馬拉松除能放大城市名片、提升企業贊助商知名度外,也為一些垂直細分領域的APP帶來了發展新機遇。
一方面,線上馬拉松促進了相關運動類APP發展。咕咚、Keep、悅跑圈等APP都有推出線上馬拉松,商業模式也大同小異,以廣告、線上馬拉松、電商銷售等為主。
另一方面,在線下跑馬時,馬拉松參賽者到異地跑馬的消費還會涉及到住宿、交通等,不少跑者都會選擇在比賽舉辦地安排旅游行程,這時候OTA(在線旅行社)就成為最大受益者。它們會圍繞馬拉松做旅行攻略、路線規劃等主題旅游。
除在線旅游平臺外,目前也出現不少專門做馬拉松賽事產品的細分網站,如益跑網、知行合逸、最酷、42旅等,基本都會提供賽事報名、包括機票酒店在內的馬拉松旅游產品及跑步鞋服等裝備產品。
至于其他衍生產業,運動裝備、運動器械、訓練服務等,可能收益會更高。
體驗仍有待提高
中國馬拉松產業蓬勃發展,形成了一定規模。但從全球來看,無論是賽事規模還是賽事水平,與頂尖大賽仍存一定差距。
隨著馬拉松賽事門檻降低,大量商業賽事火熱,但這類賽事大部分由缺乏專業知識的單位主辦,很多非體育專業運營執行公司進場,導致一些賽事存在詐騙、比賽秩序混亂、專業經驗不足、安保不到位等問題。
馬拉松狂熱之下,如何進一步提高賽事水平,保證參賽者的良好體驗,成為國內馬拉松行業需要面臨的一個重要命題。(中新經緯APP)
本文由中新經緯研究院選編,因選編產生的作品中新經緯版權所有,未經書面授權,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、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。選編內容涉及的觀點僅代表原作者,不代表中新經緯觀點。
責任編輯:李惠聰